主页--->m-aboutus-000-->m-aboutus-010

关于我们 - 010

LAJIAO的个人专页-1
个人简况
简要信息: 大连人。1940年生,1967年毕业于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分配到青海独立骑兵支队。1976年转业到大连港务局工作,2000年退休. 2013年5月30日因病于大连去世
个人主页: 夕阳无限 ../oblog4/u/dalian/index.html
       大连博客 http://dalian8.8j.cn/user2/dalian/index.html (该空间已关闭)
个人喜好:   读书,文学,音乐,花鸟虫鱼,社会活动
E-mail:   lajiaomoli@sina.com
 
照片及个人历史回顾
王兰茂
王兰茂
上:这是1968年6月24日于青海玉树下放连队时的照片.马蹄下的白线是一条滚滚流向玉树州汇入巴塘河的扎西科河.我们人马都在这条河里获取全部饮用水.河的两岸就是草地.和秃山. 上:这张照片拍于1969年8月末.这是当时我所在的骑兵连到共和县执行一次接防任务后返回玉树州经过巴彦克拉山的景像.最左面戴皮帽又背了一个草帽的人是我.照片里的人是不是着装有点混乱?本来是在冰天雪地里我戴皮帽子,穿皮大衣却背了个草帽;其他的两位穿的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是穿冬装.那为什么要背个草帽啊?这就是我们西北骑兵行军经常遇到的问题.草原的气候多变,一会风,一会雨.山的这边是艳阳高照,火辣辣的太阳炙人,而且雪地把太阳光反射到我们的脸上,这时候需要我们立刻带上墨镜保护眼睛.稍迟一会,眼睛就会被烧坏,当然我的草帽就有用了.可是翻过山就是天寒地冻,就要摘下草帽带上皮帽子了.(这张照片今天能保存下来我感到很幸运这本来是一张作为废片的照片,如今却是我宝贵的照片了.因为我这方面的照片本来就少却又都丢失,实在让我痛心).
王兰茂
上:这张穿藏袍的照片是1972年4月在长江边上的夏达乡执行任务时照的.脚下就是长江.我站的位置就是我们和群众取水吃的台子.江的对面就是四川省邓科县的属地.照片本是黑白的颜色,是在那个年代送到照相馆人工染上去的.你看看我穿的马裤还是看出有点当兵的样子.其它衣服全是我们的藏族战士从群众那借来的.夏达乡是个农业乡,因此比我们驻防的玉树肉少.这里的群众也没有牧区的同胞富裕.这里与外面的路全是沿着长江边半山腰的羊肠小道,物资的进出全是驴驮,我们的给养也是要顾群众的毛驴队,每头驴2元.路的断层之间是用若干根碗口粗的椽子拼成,且覆盖上黄土的"桥".有一次我骑着马从支队机关返回夏达乡,在经过这羊肠小道的时候,速度比较快,我也不知道前面是个用椽子搭起来的"桥",当马蹄发出咚咚几声响,我在马背上只觉马的后腰一沉幸好马还在继续前进,我回头一看那里的木椽子塌了,好险啊!下面可是直达长江的立陡立崖的土山.我们于72年5月初撤离了夏达乡.
王兰茂
上:这是我1991年12月14日中午12点在莫斯科红场上照的.那天上午我们瞻仰完列宁墓接着就进了克里姆林宫,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在红场上照相.我拿着相机正准备给一位同事拍照,忽然看到人群快步涌向列宁墓.我眼神一转,哦!明白了.是被换下岗的守墓的哨兵回营房.我赶紧占据一个有利位置抓拍了这张照片.照片中是三个士兵,右边是两个刚下哨的,左边那个是带哨的.据我所知现在这个仪式被取消了.因此我认为这张照片是宝贵的历史瞬间.
王兰茂
王兰茂
我的朋友夫妇2005年8月送儿子到大学报到.在办好一切入学手续后到旅顺一游,在白玉山留影纪念
这是旅顺白玉山的近代古炮摄于2006年08月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一)
lajiao 1991年在莫斯科留影(最右侧为笔者)
1991年在莫斯科留影(最右侧为笔者)

 

我这个年龄的人在学生年代大多数是学习俄语的。我从高中到大学共上了五年俄语课,但在这次去苏联之前,没直接与苏联人语言交流过。因此,对这次领导安排我参加去苏联考察港口我很高兴。(91年是苏联动荡的改革时期我们进入的国家就叫苏联,离开的时候就叫俄罗斯了)。

在16天的考察活动中我们不仅完成了考察任务、顺路浏览了俄罗斯的风光同时我也感谢那些教过我的老师。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在知识的传授上对他(她)的学生是忠诚的。我的中学俄语老师都很有水平.一、二年级是由一位“印尼”归国华侨老师教的,她擅长教基础课而且教法很活。高三是一位转业的解放军俄语翻译,学生从他那里不仅完成了教材上的学习内容,而且还掌握了许多口语或常用的固定词组,尤其是临近高考的时候他又教给我们许多当时的流行语。在俄罗斯考察期间有时候我们的翻译带领大家去逛商店,我不像其他成员围着翻译不敢离开,我是带着另一位同事在不离团的情况下找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向售货员提出:拿过来看看,价格等问题,服务员的报价我大多数反映不过来,但我会说:“我没明白,请你写一写”。应该说老师当年的辛苦为我这次是俄罗斯之行提供了语言帮助。

随团的翻译指点似地对我说:“你说的俄语他们能听明白,但你没变格。”我心里美孜孜地想:“行啊!都这些年没接触了。能听明白就不错了”。

我们这个考察团一行10人。91年12月5日7点20分在局领导的带领下,从大连出发去沈阳桃仙机场。途经汤岗子疗养院时,我们去看望了正在这疗养的王局长,他见到我们很高兴.给我们介绍了他去苏联的见闻和体会,并告诉我们去到以后的注意事项等。中午局长以简朴的午餐为我们饯行,予祝我们考察顺利一路顺风。然后我们继续驱车北上,15点30分抵达沈阳住进“华夏宾馆”。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二)
lajiao 1991年在俄罗斯与接待人员一起用餐
1991年在俄罗斯与接待人员一起用餐

12月6日为了赶路大家起的很早,急忙忙洗漱完毕,天不亮就离开宾馆乘车去沈阳桃仙机场。8点45分飞机起飞了,经过3 个多小时的飞行于12点20分抵达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机场。这里是一片皑皑白雪,好一派北国风光的景象。就连我们降落的跑道也没清理的完全露出地面。看来俄罗斯飞机驾驶员在冰天雪地条件下的驾驶技是很棒的。

通关后我们就被接待人员安排在原当地政府的招待所现在叫俄罗斯宾馆或说没有个名字。这个招待所与我国改革前政府或企业大多数招待所的建筑样式、设施条件、服务方式一样,这个宾馆没有电视,开水也不满足供应仅有一个小电炉烧水。我们在这稍事休息于北京时间15点45分被带到当地“国旅宾馆”中的中餐馆用餐(实质是间食)吃的是菜沙拉等食品。我们有的同志不懂送餐规矩,服务员把吃的送来了他还在等服务员再送点水后一起吃,结果是服务员来送下一道食物的时候就把上一道食物收走了,他没有吃到,引得我们大家一阵窃窃私笑。16点45分我们又被接待到安卡拉宾馆吃西餐。

饭后我们到当地的贸易中心看了一下,这个商店很大也很敞亮,可是柜台空空如也,服务员无所事事显得非常萧条。这个情景使我不禁想起我们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商店的景象。离开这个贸易中心我们又进了几家小商店也是如此萧条。但从人们的表情上看没有什么惊慌好象很塌实。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三)
1991年在贝加尔湖畔的留影 lajiao
1991年在贝加尔湖畔的留影

今天是12月7日我们将去安卡拉港考察。

伊尔库茨克市60万人口;有8所大学.平均每10 个人就有一个大学生,这里不仅有港口、机场而且还有飞机制造厂,著名的贝加尔湖就在这个市。这里的时间较北京时间晚一个小时。

由于我们没有倒过来时间差,仍然是按北京时间5点30分起床了(当地时间4点30分)。起床后洗漱结束就自己动手用我们从国内带去的电茶杯烧开水.先泡袋子方便面吃,然后就是沏茶.因为俄罗斯人的习惯,除了吃饭的时候有水供应外,其它的场合一般是不强调开水供应的.直到当地时间7点45分,才到安卡拉宾馆吃早餐。饭后由于还没到港口上班的时间,因此,我们就在接待人员的引导下大约用了半个小时浏览了基罗夫广场、圣火广场和教堂。这个小城很美丽,至今仍然有许多木制的房屋。接待人员说这个城市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的火灾。因此才逐渐地成了今天的水泥砖瓦建造的房子。大约是当地时间9点,我们去了河口港委员会.该港口管理部门的楼不大,接待室的设备很简陋,墙壁上悬挂着列宁的肖像,双方见面后寒暄几句后,就进行入了港口情况的交谈.他们反复强调的优势是他们的安卡拉河是个终年不封冻的河.而且已经与我国的长春和哈尔滨建立了业务联系,他们的冬季业务不多,1至5月休闲。这个港应该是个河运港口,业务量不大。

他们感到自豪的是著名的贝加尔湖就在这里。他们对自己港口的经营前景,从交谈者的表情看好象有些迷茫,但说出来的却是很有信心.他们说:“我们的社会环境已经是这样了,我们谁也不依靠,全靠我们自己。我们的未来会好起来”。离开这里接待人员继续带我们浏览她们的城市.首先是去了一个女修道院.这个修道院很漂亮、里面肃穆安静,墙壁和拱形的天花板布满了美丽的画,可能是与修道有关的神灵吧。陪同我们的女士在离开这里后对我们说:“十月革命前大家常来这里祈祷,十月革命后就不来了因为大家都相信列宁主义了。现在又有人来了。”在市内转的时候我们也看到圣火广场上有人在清扫大理石台阶上的积雪,陪同的女士说那是市民自觉的行动。另外我们也看到一幢大约有5000M2已经捣制成的水泥大楼。陪同的女士说:那本来是给共产党盖的办公楼,可是8.19后停止了(这种情况我们在俄罗斯期间在其它城市也见过)。

午饭后我们驱车一个小时去了世界著名的贝加尔湖。这个湖南北长600公里水深1600米我们去的时候尽管是冰封雪盖的日子,但周围的山林和湖边闲置的娱乐设备也透出这里温暖季节的兴旺,湖的对面的山坳里稀稀拉拉的有几间房子住着布俩族(音)。

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这一点在苏联的几天里我有很深刻的体会。晚饭前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的一位同事因雪滑摔倒造成左手前臂骨折。这下我们的翻译和他们的接待人员一起忙碌起来,同时我们大家也担心起来。一、这位同事还能与我们一起完成考察任务吗?二、这下医药费少不了吧。我们正在担心的时候,俄罗斯的救护车来了.随车下来两位医生,做了简单地固定处理后,就拉上翻译和患者去医院了。回来后我们才知道,在医院里医生又做了详细的检查,在接骨前及接骨后都进行了拍片等检查,且全部治疗分文不收,这种情况当时在我们国内也是要缴费的。

一天下来除了对安卡拉港有了解,看到这个美丽的城市的风光,更重要的是初步感受到了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明天我们将离开这里去新西伯利亚。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四)
1991年在宾馆里留影 lajiao
1991年在宾馆里留影

今天是12月8日了。我们于当地时间12点55分从伊尔库茨克,乘火车去新西伯利亚。为了我们行动方便,苏方给我们派了一位身强力壮且学中文的青年陪我们一同前行。苏联的火车很有意思,只要买了票,如同国内上公共汽车,仅在车厢门口车务员看一下票,你上车就可以了.整列车都如同软卧。我们这些人都很能喝水,可是火车的车厢里仅有一台小电炉,因为苏联人没有频频喝水的习惯,我们的到来自然就给列车员添了烧水的麻烦。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马上给服务员送些小食品等物品表示对她服务的感谢。这可调动了她的积极性,我们这一路上水是有喝的了。火车上的饭,质量很好,也很便宜每餐15卢布,当时折合人民币大概是一元左右。在火车上也也发生个小插曲:我们有几位同事他们睡觉前在卧铺厢里喝酒,大概就是这酒惹的“祸”,加上他们麻痹,睡觉的时候没关门,结果丢了两包香烟、一盒茶叶和一袋瓜子。尽管这样我认为:他们人民的素质整体上很高,当然也有小疵,这小疵与高素质的人群相比已经是微不足道了。

经过一天多的运行,火车于12月9日当地时间18点43分到达新西伯利亚(这里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下车后下榻在新西伯利亚宾馆。这一路上是太累了。

这个宾馆的电梯很陈旧,房间的装修也很简单,东西的摆放也不是很整齐。这大概与当时他们动荡的社会环境和没有进行改革的原因吧。我们住进房间后,为了安全都把门销上了。不一会儿就有来敲门的,我问:“谁?”没回答,接着用俄语问:“你是谁?”一位女士用俄语回答“我是值日生”,我知道是服务员来了,开了门,她是这里的服务员。但进来并不是为服务的,而是问我们要不要换卢布?有没有小孩子的鞋、羽绒服等东西要卖或交换?甚至问我们穿的皮夹克卖不卖?我们均做了否定的回答。她也就礼貌地离开了。这种情况在火车上也也遇到过。看来当时的苏联民用的东西是太缺了。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五)
1991年在西伯利亚由玛莉太太引导观看列宁楼.右起第三位是笔者 lajiao
1991年在西伯利亚由玛莉太太引导观看列宁楼.右起第三位是笔者

 

今天已经是12月10日了。我们将在新西伯利亚度过。

新西伯利亚原来是个只有6000至7000人的小镇,1893年建市。91年是建市98周年。全市5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有16所大学,建有科学城、农业城、健康疗养城,而且每个城都建有相应的设施或博物馆。例如科学城建有矿产博物馆;健康疗养城,那里有世界著名的心脏手术女专家,她是她丈夫的学生。她丈夫因年事已高,虽然不再做手术却仍然经常在电视台介绍健康知识。这个市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教育、科学的城市。又因为这里曾经是列宁流放的地方,因此这里的人民特别崇拜列宁,许多区街、广场都是以列宁的名字命名,且在8·19后至我们到达的时候不仅名字没改,就连为纪念列宁而建的列宁楼和列宁广场的绿化等工程还要继续进行。

当我们乘车行走在这个市的时候,到处是清理马路积雪的机械在作业。有的机械将马路上的雪卷起远远地吹到路边、有的机械在大铲兜的两侧配有一对类似螃蟹大螯的机械手臂不停地划拉,这样连铲带划拉把马路上的雪全都整到兜子里推倒路边上了。他们清理积雪的效率很高没有几个人参加,参加的人也是照看扫雪机械的。

当地时间8点来了一位50多岁的“玛莉”太太,她原来是师范学院的历史教师。人很开朗也很健谈,对中国人很友好。她带我们去参观了列宁楼及其后面的烈士陵园。在交谈中她说:“中苏有友好的过去,也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时期。我希望我们友好,同时也担心两国人民的友好再次破裂。”她还说“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我们这里的改革迷失了方向。12月16日除面包、肉以外其它物价都放开了,现在商店里的牛肉20卢布/KG;而自由市场却是140卢布/KG;大家说不清放开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但都怕这一天的到来。”她还不无幽默地说:“如果你想买东西就在12月16日前买,如果你想卖东西就等到12月16日以后再卖吧”。当谈到食品供应的时候她提起了中国农民。她说:“有许多中国农民在这里种菜。因为这里的生长期短,中国农民通过塑料大棚提供了许多菜,尤其大葱、大蒜很多。这是勤劳的中国农民提供的,你们有技术。尽管我们的食品很缺但我们的能源不会缺,因为我们有许多木材。欢迎到我们这里来劳动、投资建设、提供技术。”

当我们问她你对你们国家的未来是怎么看时,她说:“我们的人民不希望分裂,希望能在一个大家庭中生活。我们担心今后会发生战争。”在整个交谈、中她经常夸她的国家好。

她是一位很好的老太太.首先她爱自己的国家,同时对中国人民友好.在与我们分手的时候给我们每个人赠送了一张92年的小日历卡以表达她对中国朋友的友好情谊,我们回赠了她一盒化妆品,她高兴地像孩子一样地跳了起来。尽管在这里仅有一天的时间,但这里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六)
与同事步行在一个生活区 (最后一人是笔者)  lajiao
与同事步行在一个生活区 (最后一人是笔者)

12月11日10点25分我们离开新西伯利亚。乘火车去莫斯科。这段路比较长,我们在火车上要度过大约46 个小时。火车的结构设施与我们从伊尔库茨克到新西伯利亚的火车一样,不过这列火车的开水供应比较好。需要提及的是苏联的电,大概不紧张。他们的宾馆里的电插座设置的位置、数量方便客人使用。在火车上的洗漱位置同样装有电插座,乘客可以把自己带的电剃须刀或吹风机拿出来使用。伙食早、晚餐各15卢布;午餐25卢布。因为在车上就需要经常调整时差,我们也不知道车所在位置较北京时间差几个小时,索性就按北京时间计时,瞌睡了就睡,只要餐车服务员送来饭我们就吃,北京时间早餐11点;午餐15点;晚餐20点这样我们就大概知道:当地时间早餐8点;午餐12点;晚餐17点。

从伊尔库茨克到新西伯利亚直到这次乘车去莫斯科,火车始终穿行在渺无人烟的林海雪原之中,且还需要不断地调整时间差。这使我想起了那首苏联歌曲的歌词:“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那里有无数田野和森林……”真是名不虚传啊。从车窗向外望去沿途的树木好像是一排排向我们敬注目礼的士兵逐渐向后退去。偶然间可以看到被树林围绕、大雪覆盖的各式各样的孤立木屋,有的木屋的主人正在清理木屋的积雪而且大都伴有看家狗欢蹦乱跳地杂在其间。这雪地景观美极了。

可能是票源的问题吧,我们一行11人(含苏方陪同人员)只有一个完整的四人卧厢,其他成员就只好与苏联乘客混住了。我这个卧厢,还好我们三个人与一位苏联男教师在一起。隔壁卧铺厢里有一对年轻的苏联夫妇带个五岁活泼的男孩。孩子的天性是一样的他好奇,经常光顾我们的卧厢,我们也爱逗他。开始他的妈妈戒备心很强,孩子过来了她就给抱回去。我们也不敢太逗他,怕他家长不愿意。孩子反复过来几次胆子也大了,到我们的铺上玩,我们给他东西吃开始他不要,我们给了几次又拿出来一小袋子花生占给他,这下大概把孩子的“馋虫”钓出来了他要了,他妈妈就说他,而且是连续地说他。他生气地回嘴说:“他们给我的!”陪同我们的苏联青年告诉他妈妈:“没关系,他们是中国人。”大概是知道了中国人的关系,他妈妈也不再批评孩子了。她也敢和我们说话了。后来她也拿出来她在家做的食物让我们品尝,我们客气地谢绝了。通过交谈她也是位中苏友好的支持者。她说赫鲁晓夫不好,他破坏了中苏友谊。她的爱人是个医生,夸她的丈夫长的像列宁。我们看了看是像,秃脑壳、微扬的下巴及相似的个头等。应该说这个孩子给我们的旅途也添加了快乐。那位老师和我们一起哼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且还纠正我们唱的不对的地方。这一切大概都源于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吧。

火车终于在12月13日北京时间13点45分当地时间早晨7点46分,到达了莫斯科。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七)
左为笔者与同事在红场上的圣火旁留影.背景为克里姆林宫红墙. lajiao
左为笔者与同事在红场上的圣火旁留影.背景为克里姆林宫红墙.

到车站接我们的是位40岁左右的男同志,他很热情也很负责。把我们顺利地接到莫斯科有名的青年宾馆。我们在办完入住手续后他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的是:我们所住青年宾馆的位置、联系电话及到达青年宾馆的公共交通工具等。他说:“在莫斯科期间,请大家外出时带好这张纸条,如果你迷了路,可以把纸条给人看看,好心的莫斯科人会告诉你回来的路。”我们进了各自的房间后,抓紧时间安顿好物品,也忘记了旅途的疲劳,就在接待人员的带领下,浏览市容去了。看到叶利钦白色办公大楼;克戈勃办公大楼,这个大楼前面原来是高大的捷尔仁斯基的塑像,8·19后塑像被推倒了,现在仅剩下塑像的圆形底座,上面插了一面俄罗斯的国旗。然后到了莫斯科红场。当时克里姆林宫的上面飘着两面旗帜,一面是苏联的国旗,另一面是俄罗斯的国旗。由于距离比较远我们让那位携带高级照像机的同事拍照下来,可惜没拍照成功。另外我们逛了一下红场对面的国营商店.该商店是个多层结构,比较大,应该是个繁华的店,但当时商品不丰富。人们在不同的位置排长队购买面包、香皂、布、香烟等,尽管排队但队伍秩序很好,有的队伍排的很长每个排队的人肩上都有粉笔写的序号。他们必定曾经是个超级大国,国民的素质不一样,没见为排队打仗的。如在面包房外的队伍,门口有个服务员把门,里面出来几个人外面就进几个人秩序很好。从民众的表情看人民很平静并不惊慌。 吃完午饭,稍时休息就去参观世界有名的普希金博物馆。这确实是艺术的殿堂,外面就是普希金塑像,进去后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体塑像相当的气派。这里集中了许多名画、名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可惜参观的时间太短走马观花地看,等于浪费了这次参观的机会成属可惜。离开这里我们就回到下榻的青年宾馆。

青年宾馆尽管很大但管理很好,很干净。我们在这里设的外币兑换点进行兑换:1美圆兑换80卢布。

进入苏联已经是第八天了。今天才第一次看到交通警察。尽管是冰天雪地,车辆也很多但没看到交通肇事的。这大概一方面是因司机有较高的冰雪路面驾驶技术,另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司机不违章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八)
笔者于红场上的留影 lajiao
笔者于红场上的留影
左边为笔者在参观克里姆林宫 lajiao
左边为笔者在参观克里姆林宫

今天,天气很不错。气温零下1——零下3摄氏度;微风。不过在这个季节里,莫斯科的昼短夜长特别明显。当地时间8点天亮,15点天就黑了。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40来岁,精干的女士。据她介绍莫斯科面积900平方公里;900万人口。该市是以克里姆林宫为中心环行向外扩建的,这个市17——18世纪的建筑比较多。在我们到达的冬季里莫斯科每天的流动人口也有200万人左右。

莫斯科的居民,平均每户居住30平方米;每10户中就有3户家有轿车。她带我们首先来到了红场主要是瞻仰列宁的遗容和参观克里姆林宫。

红场在俄语里的意思是:漂亮、美丽或红色的意思。我的想象中红场一定很大、很宽敞。经昨天在这短暂的停留已经有了印象。红场的规模与北京天安门相比小多了。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红场大约90米宽,面积约有9万平方米,它的左面是屋顶镀金的漂亮的教堂群,整个广场很干净。这个广场在15世纪90年代被大火烧光了一次,变成了空旷之地,因此被称为“火烧广场”。后来这里又发展起来了商业又被称为商业广场,各种刑罚也在这里施行。到了17世纪中叶开始称做:“红场”。“红场”也是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地方,发生过驱赶侵略者、多次发生民众反封建起义、最著名的就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这里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斗争。革命胜利后成了苏联人民庆祝重大节日和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后,由于前来瞻仰列宁遗容的人源源不断,致使安葬日期一拖再拖,但列宁的安葬问题也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于是当局决定列宁正式举行下葬仪式,但遗体继续存放在当时在红场设的木制陵墓屋里,供吊唁的群众瞻仰。后来由于防腐问题的解决,苏联当局在1929年决定永久保存列宁的遗体。因此在1930年改用花岗石和大理石建造了这座陵墓。其后又在1974年和1976年改建红场的时候同时又修整了列宁墓。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通过我拍照的“走下列宁墓哨位的士兵”照片,可以看出列宁墓与克里姆林宫的宫墙相毗邻,墓后的宫墙下有国家逝去的领导人的半身雕像,例如:斯大林、捷尔仁斯基、勃列日涅夫等。宫墙上镶有许多知名人士的灵牌例如:加加林等。有的亡灵牌位下放着鲜花。 列宁墓就在宫墙的中央。墓的外观是由三个阶梯状的立方体组成。是座一半地上一半地下的陵墓,墓的顶端是检阅游行队伍的检阅台。列宁墓的石材颜色搭配非常协调和庄重,深红色的大理石代表革命旗帜,黑色的拉长石代表人民永远怀念之情。墓前刻着“列宁”名字的石碑。陵墓的体积5800立方米,内部容积2400立方米。

在广场上我们随着瞻仰的人流缓慢地向前移动。人流的外面就有穿老百姓衣服维护秩序的人,其实队伍一点也不乱,他们时时注意队伍里的动态,我们在站队前就把自己的照相机、背包等物品交给了接待我们的女士手里,她在外面等我们。就是这样在快到陵墓门口前,一位维护秩序的人指了一下我的怀里问我装的什么?我拿出来给他看看主要是卢布。他微笑着点点头他放心了,我再揣起来就是了。 陵墓的门口是两位手持步枪且刺刀已经打开的士兵分列两旁,立正站着,如同铜雕泥塑表情凝重的战士。看到他们的表情使前来瞻仰列宁遗容的人更增加了对列宁的敬仰和怀念。 进入陵墓瞻仰的人流约有上百人,几乎没有一点声音就连咳嗽声都没有。人流沿着黑色大理石台阶而下,每道门口都有两名持枪,立正站着的士兵。下到最底层才是陵墓的瞻仰大厅,这里的墙壁上有用花岗石雕刻的苏联国旗和国徽。安放列宁遗体的水晶棺就放置在大厅的中央。水晶棺的四个角各有一位持枪的哨兵守灵。水晶棺的透光质量特别好,列宁的遗体好像暴露在空间。他仰卧在铺有苏共党旗和国旗的水晶棺里,身着西装,他像睡在甜甜的梦里,随时可以醒过来。 我们怀着对列宁的敬仰、怀念和有幸看到列宁遗容的复杂心情走出了列宁墓。

然后我们进入到克里姆林宫的院子里,远远地看到了戈尔巴乔夫办公房子的外观和会议室。宫里面的建筑虽有建筑结构的特色,但由于对其历史典籍知道的甚少也没有什么兴趣。我感觉就是个很大的宾馆花园的院子。 下午天已经黑了我们去了有名的阿尔巴特大街。这是一条个体商业大街,里面卖什么东西的都有,为了安全我们只在这条街走了一小段就离开了。然后去了加里宁大街这里商店很多,我们就是参观了一下就回宾馆休息了。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九)
凯旋门:我在库图佐夫凯旋门前照的,远处是这个门 lajiao
lajiao 莫斯科大学的的正面
凯旋门:我在库图佐夫凯旋门前照的,远处是这个门
莫斯科大学的的正面
lajiao 莫斯科大学正门一侧的名人塑像
lajiao 成就展门前:我们一行人在门前交谈
莫斯科大学正门一侧的名人塑像.
成就展门前:我们一行人在门前交谈
lajiao 这就是那个'友谊池'.
这就是那个"友谊池".

今天已经是12月15日了。这些天连续奔波也确实有些疲劳。今天上午我们大家在宾馆休息。将在晚上10离开莫斯科。

午饭前苏方的接待人员就来了,安排我们去浏览市容。由于行动线路的问题,就不再回青年宾馆了,因此我们把全部行李都放到车上了。

首先我们来到了库图佐夫凯旋门。

库图佐夫(1745·9·——1813·4·)是俄国著名的将领、元帅、军事家。因在1774年的俄土战争期间负伤,失去右眼因此得名“独眼将军”。1812年在法俄战争中他先放弃了莫斯科,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开展游击战争,指挥军队最终把法军歼灭在别列津纳河畔,鲍里索夫地区,收复了莫斯科。为纪念他率领军队归来而修建了这个广场。接下来去了莫斯科大学。可惜我们只能在外面观看大学的门面了。

莫斯科大学是我久闻大名的世界知名大学,我国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或专家学者都在这里学习过。这所大学始建于1755年由教育家罗蒙诺索夫倡议并创办的。强调大学要培养一流的学者或专家。最初仅有法律、医学和哲学三个系。以后又增加了不同科学门类的研究机构、增设了许多专业。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例如:“作家屠格涅夫、诗人莱蒙托夫等等。1917年10月革命胜利后,成为苏联国立大学并得到迅速发展。现在这所大学共有17个系、三万名学生、八千教职员工。除军事专业外,其他专业都可以选择在这里读书。这所大学正门的塔尖高240米,较电视塔尖正好矮300米。正门的两侧是这所大学的知名学者的半身塑像为这所大学增添了庄重、高雅的成材氛围。

然后我们乘车攀缘而上到了莫斯科大学对面的“列宁山”。从“列宁山”的地貌来看我没感觉它是山,因为上山的路比较平坦。若以莫斯科河为标准列宁山海拔仅80米左右。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市内的一些建筑,才感到这里的地势是高点。接下来接待人员又带我们去了国民成就展览馆。这个馆占地面积很大,里面有卖烤羊肉川的.这个羊肉串可比我们国内的大多了,我看每串约有40厘米长且肉块很大,一根就可吃饱。馆里的成就很多了。我想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馆的院子里有个圆形的水池。中央是以花朵造型的喷泉,周围是15个不同姿势、打扮的雕塑的人,围绕在池子的边缘。接待人员说:这十五个人代表我们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现在这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不存在了,只剩下友谊喷泉。说完她转身带我们就走。

晚饭后,安排去听音乐会。大概是因为正在动荡时期的原因吧,所表演的大都是摇滚乐。

几天来每到一个地方在逛商店的时候,我们非常注意是不是有我们熟悉的苏联歌曲VCD光盘,我准备购买。遗憾的是没有遇到。就连在声音媒介中也没听到。 因为我们要乘23点的火车去列宁格勒所以22点我们就离开了音乐大厅。在去车站的汽车上我们几个人就讨论起来“CCCP”怎么读?大家就你一边,我一边的读着,有的人读地就不对。这时候开车的司机插话了,他说:“苏联在世界上没有了。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十)
列宁格勒港港徽 lajiao
上: 列宁格勒港港徽
这是我们下榻的列宁格勒的俄罗斯宾馆 lajiao
上: 这是我们下榻的列宁格勒的俄罗斯宾馆

12月16日当地时间7点50分抵达列宁格勒。

由于当地的企业上班时间是8点——17点。而且在这个季节里3点就黑天。同时又是列宁格勒港的休闲期,因此我们决定下车后先吃早饭,接着去列宁格勒港。然后去我们将要下榻的俄罗斯宾馆。

我们的到访,列宁格勒港给与了热情的接待,好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交谈中我们才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到过大连港,还有的在大连造船厂工作过,另有一位在旅顺海军基地工作过。因此对我们有一种自然的、特殊的友好感情,更有一位老同志拿出一本他当年在大连时的苏联内部刊物,该刊有一篇他写的诗歌——《在海上》。以表达他内心对中国、对大连的友好情谊。整个交谈是在友好热烈的氛围中进行的。 列宁格勒港是俄罗斯西北部的港口,面临芬兰湾。每年的12月——3月为结冰期。港口年吞吐量1800万吨左右,没有客运。年创利X00——Y000万卢布,全港6000多名职工,职工月平均收入1Z00卢布。他们有自己的服务设施如:疗养院、幼儿园、职工食堂等。从他们这里出口的物资主要是运往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由于他们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他们的思想也比较活跃,对列宁格勒港未来地发展很有信心。他们说:“港口现在属于俄罗斯。由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形势也不能完全依靠国家,发展要靠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努力。依据港口现在的状况发展是需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现在收到国外帮助改造港口的建议很多,我们也正在仔细研究这些建议,目前基本同意三个国家来投资。首先我们同意××国投资帮助建立电子计算机系统;港口的现代化设备基本确定从××、××、××三个国家进口。在港口布局上打算将部分海域变成自由港或开放度更大,建大的修船基地,石油输出基地等。由于港口的效益好需要投资的时候银行也会给予一定的贷款。” 港方的接待人员说列宁格勒改名了但我们列宁格勒港不改名。(实际上当时列宁格勒的企业和各景点都没改名,仍称:“列宁格勒”,到处可以看到列宁的塑像)。接着我们去港内实地考察看到他们的港区规模不大,仓库还是灰铁皮的而且很破旧,移动装卸机械已是我港,淘汰了的。可能是休闲期的原因吧,港容也不好。整个港区的形象如同我港60年代末的水平。看到这景观我深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改革给大连港带来的变化。

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港方给我们每人赠送了一枚列宁格勒港的港徽。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港徽的图案是:一艘“一帆风顺”的大船,下面写着:“列宁格勒”。我祝愿列宁格勒港的改革像一艘“一帆风顺”的航船,顺利抵达目的港。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十一)
彼得大帝办公室 lajiao
上: 彼得大帝办公室
胜利广场上的海军司令部 lajiao
上: 胜利广场上的海军司令部
列宁格勒瓦西里岛 lajiao
上: 列宁格勒瓦西里岛
东宫外胜利广场 lajiao
上: 东宫外胜利广场

”昨天离开列宁格勒港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吃完午饭就休息了。

今天接待我们的苏方人员是位女士叫:“丝韦娜”,她的父母早年都在中国工作过,她出生在我国的牡丹江。对中国人很友好。至今她的外祖父和舅舅都埋葬在我国的哈尔滨。

“列宁格勒”在十月革命前称:“圣彼得堡”。由彼得大帝决定迁都到这里。始建于1703年。10年后也就是1712年圣彼得堡已初见规模。全市660平方公里;500万人口。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该市由涅瓦河流出的分支形成河流,这些河流又交织在一起形成100多个岛屿。由于芬兰湾的影响过去这里经常发洪水,因此有些岛屿已经淹没了,现在仅剩下42个岛屿了。全市建有16座东正教堂5座其它教堂。这个市的马路较我们已经走过的城市要窄,楼房较高大。

市内的河里栖息着许多野鸭,河岸护栏边的10几只麻雀就围在人的脚底下互相拥挤着抢食吃。也看到有的老夫人带上食物在冰天雪地的广场上喂鸽子。由此,足可看出这里的人们的善良和环保意识。与其它生灵相处的如此和谐。

“丝韦娜”带我们去了有名的“东宫”。“东宫”是彼得大帝所建。18世纪中叶被大火烧过。“东宫”内部设计新颖豪华,四壁装饰材料都是从意大利进口的高档材料。进入东宫映入眼帘的是名副其实的“四壁生辉,金壁辉煌”。里面的展品集中了世上的精华,件件珍贵而且非常多,让人目不暇接。讲解员说:你来这里参观,若在每一件展品前站一分钟那么你需要用4年半的时间看完。她们的讲解很详细也很有趣味但我们很累。后来我们就信马游缰地在里面随意地看了起来。件件展品都有特色,件件展品都有故事我们也记不了多少。也只能看很少一部分就离开了。

下午4点到商店看了一下这个市的商品同样是匮乏的。商店里有好几处等待购买食品或香皂之类日用品的妇女长队。我们也打算买点小东西带回国给自己的同事,我们走到卖提兜(类似尼龙绸手提兜)的柜台前要买每个21卢布的提兜10个,结果服务员不卖给我们后来我们去买几条领带也不卖。我们也只好做罢。

这个市的街景同样是美丽的,由于天已经黑了为了安全我们还是回宾馆休息了。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十二)
lajiao 笔者于夏宫
上: 笔者于夏宫
lajiao 夏宫
上: 夏宫
lajiao 于夏宫内
上: 于夏宫内
lajiao 笔者于夏宫内
上: 笔者于夏宫内

 

今天上午我们去“夏宫”。是“亚历山大”的二太太居住的地方。其建筑和装修同样奢华。每天都有许多人来这个宫殿参观。因此在这个宫殿的外面不仅有许多油画写生兼出售作品的画匠;还有卖自己针织帽子之类手工艺品的老夫人;也有着装讲究如同登台演出,手持铜管乐器,只要有乘坐大客车到来的客人就立刻吹奏迎宾之类曲子。当时我们不知道这是乞讨性质的演奏,因此我们谁也没有施舍。进到夏宫后知道了,大家都很遗憾,我们都愿意付出一点卢布.可惜我们从夏宫出来的时候他们不在这了。

夏宫虽然规模不如东宫但其内部的装修和展品同样奢华每一个参观者进门都要从放在门口的大竹筐里选一双大小适合套在自己鞋上的用布绳编制的鞋套,绑在脚上以保护夏宫里的地板。

这里的风景很美尽,管有大雪覆盖、树木落叶,但仍显现出北国风光的壮观气派。夏宫置身在地形略有起伏,树木丛生的环境之中可以想象出在不同季节里的风韵是何等的美啊。

这里的人们也很关心山里小鸟的生存。有许多老年人在火柴盒里装上野鸟爱吃的食物,拿在手里小鸟就落到手上啄食吃,迅速吃上几口就飞走,然后再来或其它的鸟飞来吃。我看很有意思也学他们的姿势,伸出空手先后有几只小鸟像风鸟一样振翅在我的手边观察,一看空空如也,立刻就飞走了。我告诉我的同事等再有鸟飞来快给我照一张,结果他动作慢了没照上小鸟,这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由于我们将在今晚23点40分乘飞机离开圣彼得堡所以我们也就早早地回宾馆了。

晚餐,苏方安排了比较丰盛的西餐。有白酒、红葡萄酒及其它饮料。他们来了几位领导大家边吃边交流气氛非常友好热烈。晚餐结束后我们就乘车去了机场。

 

前苏联--俄罗斯纪行(十三)
伊尔库茨克火车站 lajiao
伊尔库茨克火车站
列宁格勒机场夜景 lajiao
列宁格勒机场夜景
列宁格勒机场侧面夜景 lajiao
列宁格勒机场侧面夜景
lajiao 回国的途中
回国的途中

我们于12月18日圣彼得堡时间23点40分乘飞机返回伊尔库茨克。这段路要飞行7 个半小时,中间将在“秋明”机场降落停留30分钟给飞机加油。然后继续飞行。

12月19日上午抵达伊尔库茨克,仍住在俄罗斯宾馆。等待明天中午乘机回国。可是就在第二天马上就要去机场的时候,大家才知道我们的一位同事认为没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因此兑换的卢布基本没花,带回国也没有用啊。还好领导让我带他抓紧时间去花掉,就这样我成了他的翻译。在商店里迅速转了几个柜台,从价格和适用上来看,在我的建议下他买了一块火箭牌手表,这时我的同事购买灵感也来了他还要买五个电动剃须刀,我告诉了服务员她在柜台里找了一会儿,回答:“只有两个了”。那也只好买两个。这样他剩下的卢布也不多了。

当地时间10点我们到达了机场,中午登上了北方航空公司的飞机,看到了中国报纸,内心非常激动有一种游子归家之感。几天来我们从俄罗斯的东部一直向西北走,先后到过四个城市,考察和了解了三个港口一个是伊尔库茨克港,前面已经简要的说过我们与他们的港河口委员会进行了交谈,了解到这个港主要是通过安卡拉河和列那河与贝加尔湖相连的条件来承担运输任务。安卡拉河有×个港口;× 个修船基地。该港也是这里物资运输的主要渠道。全港5000名职工;300多艘运输船舶;他们有时候也放木排。年吞吐量2000多万吨其中客运100多万人次。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冬季无法进行装卸作业为休闲期。贝加尔湖每年6月到10月工作,其它港工作七个月。冬季主要是作设备保养、职工培训等为明年生产的准备工作。

他们说:我们也知道伟大的中国人民改革很成功。我们愿意与你们建立业务关系。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改革时期各单位都想多赚些钱。另外在新西伯利亚我们也了解了俄比河港,该港年吞吐量2000多万吨,工作时间也是每年的5月到10月。最后就是列宁格勒港了。

在苏联的10多天里我们感到俄罗斯人民的素质是高的。对中国人民特别友好我们走在路上有时会遇到老年人以友善的眼神看着我们,同时嘴里说着:“中国朋友。”也有的说:“友好中国人”。我也感到他们是个实在厚重的民族。我们通常说苏联的产品是傻、大、黑、粗其实不然俄罗斯的产品经久耐用不掺假。 当天下午北京时间16点我们抵达沈阳桃仙机场结束了这次俄罗斯之行。

(全文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023 手机版

Home-mobile
 
主域名 备用域名 邮币卡转让

本站2003年建站 主页 http://morricone.cn 备用域名 http://em.hty66.com 2014信息产业部备案: 苏ICP备11039856号 © 2015 hwg 版权所有